除颤仪的发展及变化:
1947年,BECK等*在临床上用交流电电击开胸后的心脏而使心室颤动终止。
1952年,卓尔(PUALZOLL)教授成功装置一台除颤仪-交流电胸外除颤器并应用于临床。
1962年,LOWN等证明直流电比交流电更为安全和有效。
从此,成熟的直流电除颤器广泛应用于临床,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!
1965年:高能量为720焦耳。
70年代:高能量为400焦耳。
80年代:高能量为360焦耳。
90年代:双相波除颤技术逐步成熟,发展了高能量只需要200焦耳的低能量除颤技术。
产品原理:
电击除颤,是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,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,又称电复律术。
除颤仪是将几千伏的高压存储在大电容中,然后通过放电控制器,控制在几秒钟内通过电极板向胸壁或直接向心脏放电,使颤动的心脏全部除极。由于窦房结产生的信号强,因此将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,从而将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