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“AED”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,它的中文名叫“
自动体外除颤仪”,如果有心脏病人突发意外,它可以提供高能量电流,进行电击除颤而完成抢救,帮助发生恶性心律的病人恢复心律,是抢救呼吸、心脏骤停病人的“利器”,被称为“救命神器”。
目前,我国在推广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公共空间总体配置率低,缺口仍然很大。除了“有没有得用,找不找得到”这些问题之外,如果意外发生,普通公民还会面临“会不会用、敢不敢用”的问题。急救“黄金四分钟”的存在,不仅对AED设备的数量和设置密度提出了较高要求,更对施救者的急救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出挑战。那么究竟AED应该如何正确使用?

打开AED开关,按照图示将电极贴在病人胸部的皮肤上,一个贴右上,一个贴左下。将电极插头插入亮灯处的插座上。贴上电极,插入插头。正在分析病人,不要碰触病人接触。建议除颤,正在充电,不要接触病人身体,立刻进行除颤,按橘黄色按钮。除颤完成。”整个除颤过程仅需不到一分钟。如需再次除颤或继续心肺复苏按压,系统也会有相应提示。
在公共空间设置AED装置的初衷,是希望普通人也能在危急关头对病人施以援手。AED有全套的语音提示,只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,并按照提示操作,就可能大幅提升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。在现代社会,急救已经不只是医生的专业技能,而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掌握的通用技能。急救是技能,仅仅掌握AED的操作其实不行,你得学会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用AED,如果AED没有到达之前,你还得知道如何做心肺复苏,等AED到了之后,AED怎么和心肺复苏配合使用。
想要使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不成为“摆设”,除了从法律层面解除施救者的后顾之忧,也需要全民提高对急救的认识和对急救技能的掌握。任重而道远,我们需要不断努力。